正在阅读:上富白水河与曾氏源流考,黄帝之后,出过不少大人物...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上富白水河与曾氏源流考,黄帝之后,出过不少大人物...

转载 徐璐2023/04/03 08:39:4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9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白水河与曾氏源流考
樊明芳
上富镇东南部有一条小河,古名白溪,今名白水,它发源于白水岭。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山川第18页载:“(冯川河)其南一支自白水岭发源,由定兴至冶城,与上富水合。”可见它是自南向北汇入冯川河(今名南潦河)的31条支流之一。在小河的发源处,古时有一处景观名叫白水洞。据万历版《新修南昌府志》卷3山川第60页载:
“白水洞在奉化乡三十四都。……上有石崖高十余丈,飞泉喷泻,白如素练,俗呼白水,两旁悬崖峭拔,下有石潭,阔十余丈,深不可测,乡人遇旱祷祈于此。”
白水洞一景在明朝时是奉新县一处著名的自然景观,因此被明万历版《新修南昌府志》收入,足见其在当时的知名度。清朝时,白水洞被改名叫大澎潭。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古迹第27页载:
“大澎潭在县治西南七十五里,两岸峭壁如洞,高十余丈,中夹金港,石巉流怒,喷泻如练,潭下深黯不可测,一名白水洞,里人祷雨辄应。”
白水洞之所以改名叫大澎潭,大概是因为“两岸峭壁如洞”,并非真的有洞,有名实不副之嫌,故清朝邑志纂修者改之。我想不管它是叫白水洞,抑或叫大澎潭,反正它便是白水岭、白水源、白水潭、白水河、白水村等地名得名之缘由。白水河流域山环水绕,藏风集气,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早在元末明初便有村民迁入居住,现安居于港口村白水组的曾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一支。
2023年3月20日上午,本人应县教体局干部、白水曾氏后裔曾冯发先生之邀,偕帅宝贵先生一道,前往港口村白水组考察,受到港口村老书记曾发明先生盛情接待。询及白水曾氏迁徙源流时,老书记捧出了1993年重修的4卷本《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和2013年重修的2卷本《中华曾氏武城重修宗谱江西奉新卷》:

曾发明先生向我们介绍说:“据历代先祖所述,我们白水曾氏系黄帝之后,也是夏禹之后,春秋时的宗圣曾参是我们的一世先祖。只因旧谱毁于文革期间,现存世系仅始于清朝末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释怀的遗憾啊!”说完,他带我们登楼观看了原悬挂于宗祠之内的一块祖传木匾:
木匾右边竖书“大学士吴道南题赠”8个小字,正中横书“宗圣名家”4个大字,左边竖书“裔孙国利刊立”6个小字。查吴道南可知:吴道南(1550-1623),字会甫,号曙谷,江西崇仁县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登进士第,万历四十一年(1613)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由此可推知:该匾题赠的时间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之后,迄今已有400多年。该匾既悬于白水曾氏宗祠之内,可见白水曾氏系春秋时宗圣曾参之后。
曾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其受姓分氏应自黄帝说起。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可见禹系黄帝之后,因治理黄河有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受舜帝禅让而继承帝位,成为中国最后一个部落联盟姒姓夏后氏的首领和夏朝开国国君。禹之子启在诸侯的拥戴下建立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他以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为都城,定国号为夏,成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因其只顾游玩,不理朝政,其政权被东夷族首领后羿所夺,并立太康之弟中康为王。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朝政实为后羿把持。后羿好狩猎而不善治国,且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肖子弟寒浞,寒浞趁后羿在外射猎之机将后羿及其家人杀死,并霸其权,夺其妻,生下豷、浇二子。寒浞把戈地封给了长子豷,把过地封给了次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氏避难的国君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有身孕,她从墙洞逃出,避于母亲有仍氏家中,不久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任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任庖正之职。有虞氏首领虞思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其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城为据点,组织夏族民众,设官分职;又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遂亲率斟灌氏、斟鄩氏的残余之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朝天子。此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东夷族有穷氏覆灭,夏室由此复国,建都纶城 (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世称“少康中兴”。
夏朝天子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子爵,封地在鄫(今山东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曲烈即以封地为姓,此即鄫姓得姓之由来。鄫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至鲁襄公六年(前567),鄫国被莒国所灭,国君鄫子时泰被杀,太子巫怀亡国之痛出奔鲁国,择武城(今山东平邑)筑城而居,因国土沦丧,去国怀乡,收复无望,遂将原姓“鄫”除去邑旁而改姓“曾”,此即曾姓改姓之缘由,亦即“武城世家”之缘起。
太子巫第5世裔孙名曾参(前505-前435),字子舆,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大学》、《孝经》等,后人尊孔子为至圣、颜回为复圣、曾参为宗圣、孟轲为亚圣,合称“儒家四圣”。曾参娶公羊氏,生元、申、华三子,被武城曾氏后裔尊为一世祖。
第15世裔孙名曾据(前43-35),字恒仁,举孝廉,官都乡亭侯,因功加封关内侯。因耻事王莽,于新莽建国二年(10)十一月十一日,由山东武城举族南迁至江西庐陵吉阳而居,娶陈、刘二氏,生阐、玚二子,系江南曾氏始迁祖。
第33世裔孙名曾承,居庐陵吉阳,唐时官大司空兼尚书令,娶何、邹、罗三氏,生珪、旧、略三子。长子曾珪,字子玉,神龙元年(705)诏举贤良,辟太常博士,赠上柱国、鲁郡开国公,娶萧氏,生宽、绰、丰、晖、隐五子,仍居庐陵吉阳,系庐陵吉阳支曾氏之祖;次子曾旧,字惟人,大历十一年(776)登进士第,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上柱国、鲁郡开国公,元和二年(807),自庐陵吉阳徙乐安县云盖乡,娶王、赵、吕三氏,生宥、儣、德三子,系乐安云盖支曾氏之祖;幼子曾略,累官至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娶范、危二氏,生子炀,徙抚州南丰,系南丰曾氏支祖。
第35世裔孙曾儣,字起潜,系曾旧次子,贡元,娶罗氏,无出,立伯父曾珪之孙、堂兄曾晖次子国俊为嗣。曾国俊,字孝序,号隐庵,登唐进士第,由朝议大夫官袁州太守,后归隐乐安云盖乡,娶严、张、吴三氏,生万、千、彝三子。
第37世曾万,字持盈,奉命征伐,屡建奇功,蒙赐虔化县(今宁都县)田亩。性孝友,好施与,娶何、杨、李三氏,生泳、渊、沂三子,居乐安云盖。三子曾沂,字期达,官丰城县令,赠光禄大夫,娶杨、王二氏,生蟠、蟾、虹三子。
第39世曾蟾,字可大,曾沂次子,登进士第,官国子监祭酒,徙居虔州(今赣州)西门,娶戴、卜二氏,生宗瑞、宗道、宗极、宗理、宗俊五子。三子宗极,字中立,官武功郎,娶胡、姚二氏,生琮修、洪本、梆基三子。
第46世曾光举,号玉泉,曾琮修裔孙、曾君显之子,官朝议大夫,娶黄氏,生子文产。元末明初,曾光举徙居奉新县奉化乡白水村,系白水曾氏一世祖。曾文产,字世安,居白水,传十二世有钧、登二裔孙,曾钧迁进贤,曾登仍居白水。
第61世白水村有绍清、绍南、绍阳三人,系曾登之孙;曾绍清,字德本,系白水德本堂支之祖,该支世居于白水村,迄今传承至78世;曾绍南,字秀公,分居白水源,系白源曾氏支祖,该支世居于白源村,迄今传承至76世;曾绍阳,字渔渊,系白水渔渊支之祖,该支世居于白水村,迄今传承至78世。从白水村外迁的曾氏裔孙有干洲石下、箬溪、澡下观下、会埠青树、墈头等数支。白水曾氏在清朝乾隆年间曾经辉煌,该族裔孙曾正浩于乾隆十七年(1752)领乡荐,乾隆二十二年(1757)登蔡以台榜进士第。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8进士第38页载:
“曾正浩,乡榜名灏,字翰逵,号东皋,奉化乡人。初任浙江汤溪知县,旋调四川盐源。邑素多蛟患,将出时,正浩亲往为文以祭,是日大雷雨,震蛟死,人稼皆无恙,咸比之韩昌黎治潮云。时大军剿金酋,委办白土、坎毛、牛葵三站,军行无误。越五载事平,以一等军功报最,擢山东宁海知州,未履任。以老乞休,卒于家。”
由上可知:曾正浩中进士后,曾任浙江汤溪、四川盐源知县,因一等军功而擢山东宁海知州,虽未履任,但已是从五品官员,这本是白水曾氏家族至高无上的荣耀,但族谱中却查无此人。由此可知,曾氏家族遗失的不仅是族谱世系,而且连先祖的荣耀也遗失了。白水村现存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的官厅即由曾正浩所建,村中现存的旗杆石和上马石,仍昭示着白水村昔日的辉煌和荣光。
(官厅东侧门)
(残存的旗杆石)
(完整的上马石)
为了使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曾正浩在外为官期间,特命其子曾遇春捐资,在白水村东北部约一华里的水口处兴建了一座中洲塔,目的是关锁水口水脉,使白水村才气不至于随白水河而流失。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塔第33页载:“中洲塔在奉化乡白溪,知州曾正浩命子遇春建。”但中洲塔兴建之后,白水曾氏后裔似乎并未能够飞黄腾达,反而有下落之势,人们探寻原因之后,都认为是因为修建进村公路时,将原位于水口处的夜合山挖掉了,从而漏了风水,走了才气。中洲塔也不详毁于何时,塔基遗址处今仅存一堆断砖碎石。

(夜合山遗址)
(中洲塔遗址)
据本人所知,作为宗圣曾参后裔,曾氏家族与孔、颜、孟氏家族一样,其嫡系子孙在历朝都能享受朝廷例定的优免待遇。本人早年曾收藏一幅清光绪四年(1878)奉新知县徐昭远援例颁发给白水曾氏的《宗圣裔优免牌》图片:
上书“钦加运同衔、赏换花翎、署江西南昌府奉新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徐(昭远)为给牌优免事”,兹将正文相关内容节录如下:
“查明奉新县殿琨等均系宗圣三十三代嫡孙尚书承公后人……宗圣十五代孙关内侯据公由东迁南,传至尚书承公生珪、旧、略,珪四传御史庆公生子长伟次骈,骈后归山东为东宗房,伟后徙湖南宁乡为南宗房;旧徙云盖,略徙南丰。旧十二传至光举徙奉新县为白水房,即殿琨、玉麟之祖也,派系确与东南两宗渊源一脉,同为宗圣曾子嫡裔,毫无混冒,似应援例详请优免,以别齐民……兹于光绪四年十月初八日,据该白水房生员曾宝善等具禀前来,除禀批示禀呈到谱牒查验盖印,即出示晓谕,勒碑存案外,合行给发优免印牌,为此牌仰曾宝善等知悉,尔等曾族嗣后凡遇城乡保甲、区首、团总练总、里长乡约、斗级长造公正,运丁夫役、马草、花布、杂粮、船网、行铺、屠沽、竹木、百工手艺、派买谷物及一切杂派差役等事,除正供外概行优免,永不科派。”
下书“智字叁陆号”(某某钤记)“右给嫡裔曾祥泰,准此”,“光绪四年岁次戊寅十一月十三日给”“(奉新县印)县行”,“族正:宝善;户首:殿琨、集翔”字样,从此白水村曾祥泰一族即可享受免除除正供外的一切除杂派差徭等优待。作为宗圣曾子后裔竟然有如此待遇,白水曾氏之“曾”真没白姓啊!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如今的白水曾氏虽然没有了朝廷对古圣贤后裔的特殊优免,但他们艰苦创业,辛勤致富,村容村貌已变化一新,曾氏子弟在外从政、经商者大有人在。随着国际知名企业宁德时代落户港口村白水河一带,势必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无限商机,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