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千古佳话!奉新罗氏兄弟捐谷赈灾,得到了皇帝立碑建坊的褒奖...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千古佳话!奉新罗氏兄弟捐谷赈灾,得到了皇帝立碑建坊的褒奖...

转载 方璜2023/02/25 08:42:1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16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罗氏兄弟捐谷赈灾,朝廷颁旨立碑建坊


樊明芳老师编著的《罗市文史钩沉》一书中,记载着罗市历史上许多懿行美德的故事,至今仍为邑人称道。

话说正统五年庚申(1440)春夏月,奉新这年遭遇水灾后又继旱灾,特别是平原丘陵地区,早禾被淹晚禾又因缺水而枯萎,全县百姓都因饥饿而挣扎在生死线上。当时的奉新县令叫王在明,是浙江象山人,他是以监生的资格任奉新县令的。作为一位读书人,眼看着一县百姓嗷嗷待哺,心急如焚,他请示上司同意,立即打开县城的官仓放粮救济灾民。由于灾民太多,官仓积存的粮食满足不了灾民的需要,他又把本县官员的俸粮也一并发放。作为一位县令,面对灾情,能如此果断地施政为民,以解民众饥饿之急,也应该是尽心尽责了。


居住在进城乡(现罗市镇)罗坊街上的罗性曦,系梧桐书院创办人罗仁俭的后裔,他仰慕先祖的仁义之德,毅然捐出历年积攒的稻谷一千石,用以救助罗坊乃至全县的灾民。许多饥饿奄奄一息的灾民都得到了他的及时救助,无不感恩戴德,感激涕零。

这年底,刚到江西任巡抚的薛希琏,听说了罗性曦的事迹,很受感动,特地向朝廷报告,明英宗皇帝当即敕赐立碑门首,以旌其义。县令王在明接旨后便派遣工匠,采集石头,在罗坊街罗性曦的住宅前建了一个亭子,在亭中树立了一块石碑,请当地善长书法的人在碑面上题了“圣旨”二字,碑的下面刻有“旌表助赈义士罗性曦之碑”等字样,以此来表彰他捐粮赈饥的善行义举。

时至景泰四年(1453),奉新又因水旱灾害而发生饥荒,罗坊街上的罗性晖受二哥罗性曦的影响,也把积存多年的粮食共计一千一百一十五石全部捐出,得到救助的灾民比他二哥的还要多。县令刘让得知立即把罗性晖的事迹向时任江西都察院副都御史韩旸报告,韩旸将此事上奏朝廷。明代宗于景泰四年(1453)十月十七日颁诏云:“敕江西南昌府奉新县民罗性晖,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谷一千一百一十五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赐敕奖谕,旌为义民,尔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县令刘让特别重视这件事情,亲自到罗坊罗性晖的家中,选择了一个醒目平整的地方,动工兴建一座牌坊,数月竣工后,让训导陈用贞写了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历史上的罗坊处在往来交通要道之地,四通八达,商贸繁荣。明正德六年(1511),高安华林农民揭杆起义,直逼罗坊集镇,顿时狼烟四起,乡民恐慌。为捍卫乡邑不受搔扰,罗性曦的第四代孙罗执鉴率领乡民奋起抵抗,终因众寡悬殊而告败。华林农民起义军进入罗坊集镇放火烧毁了许多民居,具有纪念意义的罗性曦的碑亭和罗性晖的牌坊也一并被起义军捣毁。至今,也无法确定当年这两处标致性的建筑位置在那里,它将永远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

我们无法知道历史上的一千石稻谷在发生饥荒的年代到底值多少钱,但我们深知这些粮食却可以拯救数万人的生命于饥饿之中,而生命却是无价的!当年,我们的先贤其大仁大义之举,行善积德之为,曾被明朝皇帝立碑、建坊大力弘扬褒奖,这无疑是国之倡,民之需的一种力量和精神。而如今,我们更应学习先贤,不忘祖训,秉承祖德,心系民生,救人于危难之中,助人于急需之时,积善行德,善莫大焉。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