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因为怀旧,奉新有人为此建了一个群...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因为怀旧,奉新有人为此建了一个群...

转载 徐璐2023/02/04 08:52:2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58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罗坊有一支学生文艺兵,演绎着年少的活跃、青春的芳华......
    

春节期间,我和初中的同学徐洁加微信相互祝福新年快乐!聊着聊着却聊出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奉新县罗坊公社活跃着一支由中、小学生组成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这支宣传队成员在罗坊中、小学的学生中不仅是家庭出身好,而且属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按那个时代的要求,要加入校宣传队,必须要校革委政审,家庭有“问题”,本人表现不优秀,几乎不可能加入宣传队。由此可见,宣传队的成员都是学生中“活学活用”的尖子、“又红又专”的骨干。

当年罗坊中、小学文艺宣传队队员演出照片

这支宣传队由学校政宣组直接领导,由音乐老师熊婉贞负责指导排练文艺节目,谢先义老师负责行政事务,美术老师蔡传贤负责舞美、道具及剧本创作。宣传队成员有甘道选、邓廷财、严美兰、徐洁、熊余庆、郑莺儿、郑小福、邓廷梅、刘万珍、唐朝青、马希明、周莉华、邹中桂、赖平亿、杨发江、张云珍、甘道友等。根据邓廷财、徐洁等队员的提议,我迅速建立微信群,为微信群取了一个很“革命”又怀旧的群名:“当年的文艺兵”。
        
六十年代正是文革时期“火红的年代”,宣传队肩负着许多政治任务的宣传。

(现罗市中小校门

据队员邓廷财回忆:当年宣传队经常下到各大队演出,白天田头地角就是舞台,晚上多般在晒谷场上表演。演出的节目都是紧跟当时的形势而编排。如歌舞、独唱类有“不忘阶级苦”、“大海航行靠舵手”、“社会主义好”、“远飞的大雁”、“洗衣歌”、“翻身道情”、“忠字舞”以及毛主席的语录歌和革命样板戏等等。每次演出都受到大队群众的欢迎,群众看我们的演出作为是政治任务,哪怕放下农活也要来观看。

据队员徐洁回忆:宣传队的宣传任务其实很繁重,有时一天要连续步行几十公里到一两个大队演出。她记得开心的事是晚上演出后,到群众家去吃炒粉,队员们看到那热气腾腾的炒粉,高兴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线缝。因为那时生活条件艰苦,物质相当匮乏,平时能吃上一碗炒粉好似过年一样。队员们现在想起当年群众的热情依旧温暖有加,想起当年的炒粉仍然觉得嘴馋。

队员徐洁演出时的化装照

据队员甘道选回忆:她印象最深的是1971年秋季和弟弟甘道友去县城参加全县中、小学文艺汇演。演出的节目是由蔡传贤老师创作的小话剧《两袋板栗》。这台话剧仅有三个人物,但剧情却跌宕起伏,刻画出一对姐弟热爱劳动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被组委会评为优秀节目。


据队员郑莺儿、郑小福姐弟回忆:每次下到大队演出,男队员都会帮着女队员背道具,拿背包,一路欢歌笑语,童趣盎然。每到一处,女队员又会主动地帮男队员洗衣服。张云珍是宣传队里最漂亮的女队员,她善良又勤快,一有空就帮男队员洗衣服。她不但演出认真,学习也冒尖,当年在学校讲台上一字不漏地背诵《老三篇》,成为全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和“政治明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据队员严美兰回忆:音乐老师熊婉贞,当年比我们大三、四岁,她参加工作就分配在罗坊中学。她有几份脾气,对大家要求很严,排练过程总是一副严肃的脸宠,大家有几份惧怕。但熊老师就像大姐姐一样,下乡演出时都会细心地顾及到每个队员的生活和情绪,总让队员有一种被关心和呵护的感觉。至今,已七十多岁的熊老师精力充沛,时常从湖北葛洲坝回奉新赤岸,同学们闻讯会结伴前行,围绕在熊老师身边,既是学生、又似姐弟、更似姊妹。师生之间的情谊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历久弥坚。


据熊婉贞老师回忆:罗坊中、小学文艺宣传队在罗坊公社文艺宣传队没有成立之前,只要是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就会夜以继日地编排文艺节日,然后奔赴各大队宣传演出。有的时候队员夜宿农家,白天与农民一起割禾、插秧,既是体验生活、锻炼思想,又是“亦文亦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革命群众“打成一片”的具体表现。那时候,队员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有这种吃苦的精神,真的是难为了他们。



熊婉贞老师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全体宣传队员头天晚上集中在学校的办公室轮留值班,第二天上午广播传来“九大”召开的喜讯,队员们随即而动,敲锣打鼓上街去游行宣传。接着以“政治宣传不过夜”的精神,队员们举红旗、打背包、扛道具,一路歌声嘹亮,下到各大队巡回演出,把“九大”的精神迅速地传达到千家万户。

岁月流逝,年少青春不再;时光荏苒,沧桑叠印容颜。那早已远去的日子,就像晨雾遮挡着峻岭的秀丽,让我们感到她的神秘而又向往;而那些经历的往事,就像岁月镌刻在额头的迹痕,让我们感悟她的轮回而又苦涩。花有重开日,年少不再回。我愿罗坊当年的“文艺兵”带着不老的风骨,揣上长青的优雅,让春风吹拂襟怀,让花朵染香衣角,邀晚霞披身让自己年轻如昨,再度扬帆,一路岁月如歌……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