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位奉新人的过年往事,你是否感同身受...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一位奉新人的过年往事,你是否感同身受...

转载 方璜2023/01/21 08:57:1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100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过年啦

过年,儿时那一缕抹不去的记忆…


儿时听母亲讲:大人盼过节,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的是有个好收成,小孩盼的却是有好吃的、有压岁钱、有新衣服和新鞋穿。过年有许多习俗:扫尘、办年货、团圆饭、压岁钱、贴春联、放鞭炮、玩龙灯、拜年等。


过年并不是泛指一天,除了除夕夜还包括年前的准备。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就要扫尘,父母亲会拆洗被褥、清扫房屋、庭院,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是把旧的东西都清理掉,晦气扫出门,寄托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和迎喜接福的祈求。到腊月二十六前,基本上把年货置办好,什么炒番薯片、花生、黄豆,炸糯米团、切糖块等,并且连过年准备在桌子上摆几碟点心都有所安排。


过年杀猪是春节的重头戏。五、六十年代一个农户家庭一年最多能养出两头猪,一头卖给国家完成计划统购,一头留给自己过年宰杀,重量能上200斤那可是肥猪了。请屠夫杀猪要提前打招呼,还要请一两个有力气的邻居或朋友来帮忙,前一天要准备好肉砧、禾桶和木梯,以便杀猪时备用。


天还没亮,母亲把开水烧好,屠夫和朋友一进门,父亲便打开猪栏门放出年猪,屠夫用一根绳索把猪套住,大家七手八脚把肥猪抬上肉砧,屠夫麻利地一刀封喉,肥猪在惨叫声中奄奄一息,母亲点燃鞭炮,一阵炸响,满地喜庆。

天亮后,生产队的社员都来了买肉,购买数量多般是与人口为基数分配,一斤只要0.74元。我年纪小算术不精准,母亲请生产队的会计来帮忙,现场付现金,很少有人欠帐。农民都尊循这样的规矩,不能欠帐过年。母亲这天可忙了,左邻右舍都要送上一碗猪血和两片肥肉,俗称吃“打猪汤”,也是一种礼尚往来的乡俗和亲近的体现。晚上,还要请上生产队长、会计、以及附近的亲朋好友吃上一顿,以示关系的理顺和感情的加深。

过年贴对联也是春节的重要的习俗。那时候没有印刷好的对联买,都是“文人”帮写对联,有文化能写毛笔字的人除夕前忙的不可开交。一张大红纸仅0.12元,能写几幅对联,吉祥的话语充满着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期盼,热烈的色彩把过年的气氛瞬间烘托出来。贴对联也有讲究,先贴右边的上联,再贴左边的下联,然后贴横批,大门的对联贴完后再贴房门、后门和厨房,对联一般在除夕的上午贴好,有些地方也流行贴门神和窗花。


记忆中的除夕夜是父母的繁忙,是我和姐姐的期待。尽管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但父母总是把最好吃的菜集中展现在除夕团圆的饭桌上。可以绝对的说:绿色的素菜没有任何污染,而鸡、鸭、猪、鱼等做成的荤菜都是自然生长,没有任何激素成份催生,吃的放心健康。团圆饭开席之前,要放鞭炮,一定是父母上桌后才能开席。这时父母都会说些吉庆的话语,祝愿来年家庭万事顺意,平平安安。母亲会给我们发压岁钱,多般是一角两角的新票子,最多也就是两元了。

团圆饭后,母亲让我和姐姐换上一身新衣服、换上一双她亲手制作棉鞋。大年初一,我们穿着新衣服新鞋去亲戚朋友家拜年,父母会告戒一些禁忌,告知一些拜年时要说的好言好语。儿时天真有趣,向长辈双膝下跪拜年时我会用手垫住膝盖,以免把衣服弄脏,不料被细心的长辈发现,说我拜年“礼仪不周”,于是给压岁钱5角变成2毛。事后母亲得知,教育了我一番,儿时的“失误”让我终生长了记性。至今,我在长辈面前特别注重细节的表达,以免无意的举动让长辈感到对他的不恭。

整个春节到新年农历单月十五才算结束,这期间各种习俗无不烙上悠久历史的迹痕,玩龙灯就是最喜庆、最热闹的习俗之一。


儿时记忆中罗坊田背村的龙灯是在大年初七起灯,大年十五负责罗坊街上集镇收灯。这条龙灯为何历史上一直是罗坊的“大灯”,我至今还没有找到详实的记载或收集到民间的传说。但罗坊田背村的龙灯除文革期间因“四旧”中断了一段时间外,改革开放后至今从未间断。这条龙灯走村串户,给人们带来浓厚的喜庆色彩,罗坊集镇上民众非常敬重这条龙灯,接灯的仪式感也特别庄重。

我记得父母农历十五的这天晚上,不管多晚都要等到田背这条龙灯来收灯。这条龙灯沿街直下,群众兴高采烈燃放鞭炮,一年一度的春节在伴着龙灯的远去,鞭炮声的散尽,在祥和热闹的气氛中结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一首《元日》,把春节辞旧迎新的景象描写的淋漓尽致,“总把新桃换旧符”寄予了人们对新年的憧憬和期盼。

儿时对过年的记忆浓烈而又深厚,尽管七十岁的年龄已经逼近头发稀疏的脑顶,但儿时过年那缕记忆总是走不出岁月的更迭,走不出梦境的缥缈,走不出苍老的容颜,也走不出曾经无牵无挂的童真……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